长沙独有的丧事文化“弹四郎”

“弹四郎”,现在长沙郊外的农村或长沙城里的老年人一听这个词语,都知道是办白事。哪家的老人去世了,亲戚邻居的人就会蜂拥而至,燃放鞭炮声“响众”。随后就开始搭棚、送柴火、做灶,又称之为“人死饭甑开,不请自己来”,来帮忙热情程度往往是空前的,就算平时有小矛盾的人,也不会再记前嫌,都前往吊唁悼念。于是乎,小巷间烟雾缭绕,孝子贤孙们跪满一地。这种场景就是长沙人所称的“弹四郎”。

长沙人喜欢热闹,“弹四郎”时间往往较长,少则3、5天,多则十几月。老人去世,自然办得体面些事,找一大块地坪,用篷布做顶,四周用树木支撑,一张四方桌上面摆满各种供品、香烛,中间有一张书写大大的“奠”字的白纸,“奠”字前面放置着棺木的。

一番哭丧后,随后的节目又是孝子磕头,又是管乐、国乐、礼宾,近年来还请来了流行乐队来演奏流行音乐,歌手则演唱流行歌曲,没有悲哀的氛围,倒像个小型音乐会。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弹四郎”一般进行到晚上11、12点才结束。近年来自丧葬改革之后,长沙城里已禁止了太办丧事了,“弹四郎”只能在城乡结合部或离城区远一些的农村看到踪影了。

长沙市户籍人员基本殡葬服务免费!

12月17日上午

长沙市人大常委会召开

《长沙市殡葬管理条例》

(下称《条例》)新闻发布会

解读条例制定情况和主要内容并答记者问

《条例》共六章、四十二条

将于2022年9月1日起实施

↓↓↓

《条例》规定,全面实行遗体火化制度,禁止将应当火化的遗体土葬,提倡文明祭扫。遗体接运,由殡仪馆的殡葬专用车辆免费接运,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遗体接运服务;医疗卫生机构不得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违反规定接运遗体。在骨灰处理上,可以由亲属自行保存,也可以在殡仪馆、骨灰堂、公墓内寄存或者安葬;禁止将骨灰装棺土葬。要建立遗体信息管理平台,禁止买卖遗体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

本次《条例》加大了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力度

对长沙市户籍人员

和部分非本市户籍人员实行基本殡葬服务免费

包括遗体接运、暂存、火化、骨灰临时寄存等

“按照5万人/年,每人1800元的费用测算,该项服务需增加财政经费大约6000多万元。”长沙市司法局调研员郭灿霞介绍。

《条例》对丧事活动与殡葬服务管理进行了规范。要求规范丧事活动及其场所,推行移风易俗,禁止在公共场所和公共区域治丧。殡葬服务单位不得通过欺诈、捆绑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强制消费。

全媒体记者 丁鹏志 实习生 王欣玥

移风易俗入心间 村民带头简办丧事

长沙县果园镇田汉社区老屋组72岁的宋菊华老人因病去世。23日下午,宋菊华的儿子黄劲松来社区卫生室办理死亡证明。

记者了解到,黄劲松遵照老屋组的组规民约来办理丧事,未设灵堂,不办酒席,也没有哀乐、花炮等平时村里办丧事的繁文缛节,积极响应移风易俗号召。“我虽然不是一名党员,但移风易俗的践行,给老百姓减去很多经济负担,所以我愿意带头做好,带动更多人参与其中。”黄劲松说道。

宋菊华患有痴呆症长达七八年,生活不能治理,记忆也退化。黄劲松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变着花样做一日三餐,时常哄母亲开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久病床前有孝子”。他告诉记者,生前的孝顺比什么都重要。

去年以来,果园镇专门出台《果园镇开展整治婚丧陋习推进移风易俗的实施方案》,制定了奖惩措施,给出了指导意见,并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督查,强力推进移风易俗淳化民风乡风。为更加有效推动移风易俗的落实,田汉社区还组织全体党员、居民群众签订了移风易俗承诺书树立新风文明,丧事简办,做到文明节俭治丧,不搞封建迷信,火化后只在殡仪馆开办告别仪式,以示悼念。(长沙县文明网 记者 梁焕鑫 通讯员 陈颖群)

长沙县:丧事简办移风易俗

金井镇双江社区八方坪组的吴泥涵老人家前天寿终正寝,享年104岁。这位百岁老人的子孙后代有127人,要是按照过去大部分乡亲的习惯,会开起流水席,动辄上百桌,操办上十天。但是在丧礼现场,没有喧天的锣鼓,没有齐鸣的鞭炮,没有震天的鼓乐,没有铺张的流水席,老人的子孙们践行着厚养薄葬、丧事从简的新风尚。在长沙县,移风易俗从红白喜事倡导起,农村风气焕然一新。

受各种传统陋习的影响,湖南部分农村地区婚丧嫁娶存在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的现象。办酒席是比的是谁家的场面大、邀请的人多、放的鞭炮响等等,破坏了生态环境,浪费了资源,份子钱和排场的升级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思想包袱。金井镇今年先后在双江社区、金龙村、惠农村、石井村开展移风易俗大讨论,并将讨论结果推广到全镇。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将移风易俗婚丧七条写入村规民约,党员、干部积极发挥的模范作用,率先以自身实际行动响应移风易俗工作,乐和乡村等志愿者组织的社工积极联动,营造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良好局面。

移风易俗,不少乡亲们发自内心的认同,除了在围坐夜话等活动中积极响应外,一些人也在行动上积极倡行。今年8月初,金井镇石井村樟树咀组村民李国祥的父亲在家中去世,经过共同商讨,家人决定按照父亲遗嘱从简治丧,厉行节约。治丧过程中,他们家没有大摆宴席、不大收礼金、不请鼓乐、不燃放烟花鞭炮,保护了集镇的卫生环境、又倡导了文明治丧的理念。

“父亲生前就交代,葬礼尽可能办简单点,我们也表示支持。”李国祥告诉记者,20年前母亲去世,遗体在家里摆了一周,到后来都有气味了。家里开流水席,当时花了近十万元,贴补了几万元钱不说,兄弟姐妹们都累出了病。一些送了人情的亲戚朋友后来也办事情,有的没有及时赶到场,反而觉得心里不安。石井村樟树咀组的31户村民中,今年已经有4户村民实行丧事简办,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死亡证明怎么开?

有人说,死比生来的容易,眼睛一睁一闭,过去了昂。生,要辛苦粑粑的小蝌蚪参加赛跑,更要辛苦麻麻十月怀胎。

可是,多数人并不知道,死,办理后续相关事宜,还可能需要证明「你妈是你妈」。

那我们今天来说说这其中的一件奇葩事,罪魁祸首就是一张纸——居民医学死亡证明书(推断)书,简称《死亡证》。

有很多人不清楚《死亡证》的作用及重要性,往往被追要时才知道原来人走了这么麻烦啊,东跑西跑开个证明。

为什么啊,凭什么啊,人死了也不得消停啊···别慌,我来告诉你为什么,凭什么。

居民医学死亡证明书(推断)书,是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说明居民死亡及其原因的医学证明,是人口管理与生命统计的基础。

《死亡证》到底有什么用

注销户口凭证。公安部门在收取《死亡证》后才给注销户口。

火化凭证。殡葬部门需要收取《死亡证》和销户凭证后才会给死者办理火化事宜。

其他事宜。死者生前名下有存款需要提取、房屋等固定资产涉及变更产权人的,或是到生前单位领取丧葬费等等,以上事宜均需要出示《死亡证》。这部分说白了,就是关乎「钱」的事情的嘛!

当然也有个别死者按习俗土葬,有涉及土地等利益事宜时选择了隐瞒死亡事实。

既然如此重要,如何办理《死亡证》

死者在医院里、或是急救车中死亡的。由负责救治的临床医生负责开具《死亡证》。

死者在家中、养老服务机构或其他场所的。由其生前所在辖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负责。医生根据死亡申报材料、调查询问结果并进行死因推断之后,填写《死亡证》。

被调查者应为死者近亲或知情人,同时出具以下资料:被调查者有效身份证件、居住地居委会或村委会证明/介绍信、死者身份证和/或户口簿、生前病史卡。此处,需要证明「你妈是你妈。」

以上是正常死亡的情况,那非正常死亡如何办理呢

非正常死亡是指由外部作用导致的死亡,包括火灾、溺水等自然灾难致死,或工伤、医疗事故、交通事故、自杀、他杀、受伤害等人为致死(含无名尸)。

未经救治的非正常死亡证明由公安司法部门按照现行规定及程序办理。

救治的医生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者,需经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公安司法部门判定为正常死亡者,由负责救治或调查的执业医师填写《死亡证》。若公安司法部门判定为非正常死亡者需按司法程序办理。

所有已故人员的死亡证明,按户籍地,经过收集汇总,最终都会汇集至各地疾控中心,纸质死亡卡进行永久保存,随着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死亡证逐步实现了电子信息化。

所以,如果在办理或者补办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均可咨询当地疾控中心,在他们的指导下,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办理昂。

宝宝乖,没想到疾控中心还干这活吧。

为什么要证明「我妈是我妈」啊

避免 活人「被死亡」和各种「冒领」

如果死者家属凭记忆提供相关信息,难免会出错,错一个数字,好嘞,有一个大活人「被死亡」了,你说这个人死的冤不冤,绝对比杜娥还冤。

不证明亲属关系,被人冒领了,干了坏事,比如一股脑取走了死者生前的存款···家属找谁去。

所以,要证件,要证明「你妈是你妈」,涉及到人民币的事情,那是必须的,对不对?!

所有人健康幸福,开心快乐!

清明节—起源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源于商代时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要谈清明节,需从一个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5日,也就是距清明节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故而得名。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常德市殡葬协会发挥纽带作用助推殡葬事业发展

湖南省常德市殡葬协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按照市民政局2019年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殡葬改革的中心工作,夯实专项殡葬整治工作成果,充分发挥协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认真履职履责,推动殡葬事业快速发展,努力为行业发展当好参谋,为会员提供优质服务,使协会有凝聚力、有活力,工作再上新台阶。

1

加强行业管理,彰显协会作用。

        常德市殡葬协会协助市民政局相关科室和各区县殡葬事业管理所建立健全行业管理机制,对已经评定等级的殡仪馆、公墓等会员单位,做好跟踪服务,及时推介和宣传典型经验。同时发挥行业协会优势,努力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实施意见》精神,大力倡导生态安葬,推介可降解的丧葬用品,引领殡葬行业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国策。

2

组织开展活动,增强协会活力。

        常德市殡葬协会以巩固殡葬行业专项整治成果为契机,围绕殡葬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好殡葬课题调研活动,协助会员单位开展好“破陋习树新风殡葬服务提升年”活动,促进会员单位切实提升服务水平,确保服务零投诉;协助开展好“殡仪馆开放日活动”“清明祭扫服务活动”等重大活动,确保各级政府殡葬绩效考核指标任务全面完成,实现祭祀文明、平安、低碳、有序之目标。让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等先进的殡葬理念逐渐根植人心。

3

做好培训交流,提升服务水平。

        常德市殡葬协会开展对殡葬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拟不定期邀请长沙民政学院殡葬专业教授或全国殡葬行业专家组成员来常德讲学或做现场操作演示,开阔从业人员眼界,提升服务水平;组织区、县殡仪馆服务人员到常德市白鹤山殡仪馆进行跟班实习,提高服务技能;计划组织相关人员到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到发达地区学习生态公墓建设和殡仪馆特色服务。

4

强化协会职能,增强后续发展。

        要做好协会党支部换届工作,强化协会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常德市殡葬协会党支部已五年届满,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和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综合党委要求,市殡葬协会党支部拟举行换届选举。同时做好会费征缴工作,做好协会会员的增补工作,并根据各区、县(市)殡葬行业情况,对私有殡葬企业单位进行收纳入会。

5

加强殡改宣传,搭建交流平台。

        常德市殡葬协会将根据工作进度,一方面协助市民政局相关科室编发《殡改动态》,使会员单位及城区各社区及时了解殡葬改革情况和政策;另一方面协助媒体宣传殡葬工作,树立常德殡葬行业形象,打响会员单位品牌。

大专里面“最吓人”的专业,毕业就是“铁饭碗”,很多人不敢学

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里面有本科和专科之分,虽然两者皆为“大学”,但是整体上差距还是比较大,这种差距在毕业生的出路方面表现尤为明显。专科生要想毕业有前景,选择一个好专业是关键,而在大专里面有这么一个专业,不仅学生就业不愁,薪资福利都还很不错,但是这个专业却没多少人学,这是为何?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大专里面“最吓人”,很多人都不敢学的殡葬专业,毕业就有“铁饭碗”。

殡葬专业一般指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是一门仅在大专开设的专业,目前仅有民政部直属的几所大专有此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都比较少。殡葬专业的前景还是很不错的,随着我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对于殡仪服务的需求很大,殡仪行业成为了一个朝阳行业,殡仪相关人才也变得很抢手。然而目前我国的殡仪人才并不是很多,开设殡葬专业的高校数量也是屈指可数,人才供需并不平衡。学习殡葬专业毕业后可以选择去殡仪馆、公墓、陵园等“铁饭碗”单位,也可以去殡葬礼仪公司,总之,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殡葬相关知识,有防腐技术、遗体美容、殡葬礼仪等课程,这些课程有时候听起来就比较“吓人”,更不要说学习甚至实际操作了。而且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跟殡葬联系在一起有些晦气,所以除非万不得已,一般很少有人会去主动接触殡葬业。殡葬专业因为“吓人”和世俗眼光,导致很多考生不敢学!一些学了殡葬专业的学生找对象成了一件麻烦事,所以在这个行当,一般都是内部消化,女的嫁给行业内的男的,男的娶行业内的女的。

目前我国殡葬专业方面最好的大专院校是位于长沙的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这所学校也是跟民政部关系密切的高校,有“专科清华北大”之称。重庆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社会职业管理学院等大专高校也有此专业。

在小编看来,殡葬专业确实是一个高就业率、高薪的专业,但是这个专业对于一个人的胆量要求很高,如果胆小或者对别人的看法很在乎的学生,建议不要学这个专业。如果自己感兴趣而且胆子大,想要追求高薪工作,那么学习殡葬专业未尝不可。

6位业内外专家为殡葬改革和行业发展献计

前不久,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七届一次主任会议在京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围绕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开展工作的基本立足点和具体路径、应当开展哪些结合行业实际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除了可为专家委员会的工作提供参考,也值得各地的殡葬工作者了解、借鉴。

吸引业外人士参与

殡葬行业志愿服务活动

在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看来,鉴于医护人员对于死亡相对其他民众而言有着更坦然的心态,2019年,可以从医疗和殡葬业的打通入手,推动两者的对话和对接,让殡葬工作者了解一点医疗的后端工作,让医疗的后端服务人员了解一点殡葬服务的前端工作,互相打通、两者衔接,这对于死亡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2019年即将举办第二届北大清明论坛,作为一个跨界的平台,既要有一定的学术性,也要注重民众的接受度。在相关行业教育活动中,可以邀请卫健委的医疗教育机构参与教材编写活动。可以在殡葬行业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吸引行业外的公众参与殡葬行业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进来后,可以打破殡葬行业的封闭状态,帮助社会更好地理解这个行业。可以编写一些应对死亡的国民教育小册子,告诉人们如何面对和处理死亡,普及死亡常识和死亡教育。

在丧葬礼仪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表示,传统丧葬礼仪是儒家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内在精神则是慎终追远、孝道仁爱等传统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东西。作为儒学和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今后也将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继续参与对行业现象的分析。中国殡葬协会可以在丧葬礼仪方面发挥作用,研究、制作丧葬礼仪体系,推广到行业相关单位。通过丧葬礼仪推广,促进伦理道德教化,提升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应该探讨条例公布后如何开展工作

和君创业咨询集团创始人李肃建议,目前正值《殡葬管理条例》修订之际,我们应该探讨条例公布后如何开展工作。针对现实中殡葬行为扭曲习俗的问题,要解决生死文化提升、规范亲友殡葬礼仪、开展死亡志愿服务等问题。就殡葬管理而言,应完善法规包括地方法规,规范殡葬行为;对行业内机构实行分类管理;推行文明榜,引领社会风气。

殡葬专业人才缺口较大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生命文化学院副院长何振锋对殡葬专业教育发表了意见。他介绍说,目前全国有七所院校开设殡葬专业教育,其中大专4所,即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武汉民政职业学院,中专3所,即黑龙江民政学校、福建民政学校、河南民政学校。每年全国毕业的殡葬学生约650-700人,根据统计数据,目前我国殡葬服务机构从业人员8.1万人,每年死亡人口980万,殡葬领域间接服务人口超过1亿,殡葬专业毕业学生远远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殡葬教育还存在缺乏统一教材、学历层次过低,理论体系有待厘清、专业伦理有待确立、认可程度有待提高等问题。非常期待专家委员会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起到建言献策的智囊团作用,非常赞同要做好生命文化的传播和宣传、对殡葬条例修订持续关注、推动参与教材编写等工作。建议对“开展重大问题理论研究”进一步细化,具体对哪些重大理论开展研究,中国殡葬协会也可以发布一些研究课题,让专家委员会起到咨询、评估、督导的作用;同时建议把殡葬伦理纳入研究范围,这是殡葬业发展非常需要的。

建议开展殡葬改革口述史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教授马金生谈到,在对当代中国殡葬改革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有必要开展殡葬改革口述史研究,这有利于弥补文本档案的不足,也有利于从多个角度记录殡葬改革,梳理出殡葬改革的发展路径及方向。希望能够借助专家委员会的力量,将口述史项目启动、落实;建议围绕改革开放40年来的殡葬改革举办交流会,总结既往的经验与做法,探索改革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支持王一方老师提出的写作国民生死教育小册子,建议将这一工作落实、开展起来。

殡葬改革要敢于亮旗

策划专家焦兵建议,2019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要敢于“亮旗”。一要旗帜鲜明地挖掘优秀的传统殡葬文化,对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重建殡葬的神圣感、仪式感、敬畏感。二要旗帜鲜明地弘扬“新时代、新殡葬”,注重“中国殡葬”的品牌文化建设、品牌形象建设,用人性回应偏见,用传播塑造品牌,用温度化解各种观念冻土,勇敢“请进来”、大胆“走出去”,成立全国性的以及鼓励各省成立跨界生命教育讲师团向社会开展生命教育,鼓励各单位到公墓里来上党课、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出版关于生命教育的绘本读物等等,把“沉重”化为“轻松”,坚持不懈地刷新行业在社会各界人士眼中的形象。

湖南省殡葬改革的现状、主要矛盾及对策建议

殡葬改革是一项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我省有3000多万农民,如何在充分尊重农民的情感、意愿,保证农民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有效、合理和符合民族传统的殡葬改革,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看现状:我省殡葬改革工作呈现的“三大特点”

1.推动进程缓慢

我国殡葬改革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而我省起步较晚,直至1986年初,省政府才颁布了第一个全省性文件——《湖南省殡葬管理实施办法》,将全省12个市(州)68个县市区划为火葬区。《办法》划定的火葬区范围虽不小,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直到10年后(即1995年),全省的火化率也仅为5.4%,列全国倒数第二位。2002年,我省将火葬区范围扩大到103个县市区,火葬区面积扩大后,火化率随之提高,到2014年,全省火化率为15.5%,但仍低于全国47%的平均水平。2015年始,全省122个县市区都划为火葬区,到2017年,全省火化率提高到24%,列全国第二十六位。

由此可见,我省殡葬改革工作起步晚、火化率低、推进缓慢,在全国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2.区域差异明显

虽然我省所有县市区都为火葬区,但仍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这种区域差异既表现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异,也表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

首先,我省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差异较大。像长沙、株洲、湘潭、郴州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殡葬设施较为完善,火化率较高;而像湘西、怀化、永州等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地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火化率也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难理解,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对殡葬事业投入较大,人们对火葬制度更易接受;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像湘西地区,本身划为火葬区的时间就不长,再加上政府投入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殡改工作推进艰难。

其次,我省城市与农村之间差异悬殊。虽然我省所有县市区都划为了火葬区,但火葬还未推广覆盖到农村。事实上,在我省广大农村地区,不管是殡葬类单位还是火葬率,都几乎为零。

总之,我省殡葬改革工作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区域差异,殡葬事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十分显著。

3.现代殡葬文化普及滞后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不仅火葬成为我省大多数城市居民自主、自愿的选择,甚至树葬、河葬、遗体(器官)捐献等新型葬式也渐渐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但与此同时,在我省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不良葬俗依然存在。除了视“火葬”为“有悖伦理”、“不可接受”之外,大操大办、盲目攀比、大修豪华墓、活人墓、操办低俗表演等现象屡见不鲜。这意味着,虽然我省的殡葬文化开始呈现现代化的倾向,但离普及现代殡葬文化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文明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

据上分析,我省殡葬事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农村最为突出。

二、查问题:我省农村殡改工作面临的“三对矛盾”

1.农民对现代殡葬服务的需求与农村殡葬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殡葬设施的供给存量、设施分布等情况,会直接影响农民享受殡葬服务的程度。“十三五”期间,我省省级层面扶持建设的农村公益性治丧场所为49个、农村公益性公墓52个,除长沙市外,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乡镇在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几乎是空白,我省农村地区殡葬服务供给和保障严重不足。

随着城市化发展,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依靠乡邻乡亲互助、自助的传统殡葬服务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农民的殡葬服务需求。2018年我省下发了《在全省开展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工作方案》,要求成立村(居)红白理事会,“一条龙”承担丧主的丧事服务。虽然目前村级红白理事会收到了一些效果,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离群众的期望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当下农村办理丧事的互助服务和市场服务都十分匮乏,农民难以就地就近享受现代殡葬服务。

2.农民对文明殡葬文化的需求与落后的社会文化之间的矛盾

当前农村操办一场丧事,开支繁多、花费巨大,鞭炮礼花、戏班乐队、法事道场、风水造墓、宾客宴请等各项费用加起来,至少也要5、6万,“豪华型”丧事更可高达十几万。2017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3万元,一个农村家庭年收入也不超过6万元,这就意味着一个家庭要倾尽整整一年甚至更多的收入才能操办一场“过得去”的丧事。农村人普遍存在攀比心理,都想自己家葬礼比别人风光,生怕花钱少了,背上“不孝”的骂名,甚至有些人不惜借钱也要搞“风光大葬”,如此一来,某些地方出现因丧致贫、因丧返贫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大操大办之风愈演愈烈,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压力。调研走访中发现,绝大多数农民都希望能够简化丧葬仪式、减轻丧事负担。因此,“文明办丧”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也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

3.农民对节地殡葬方式的需求与农村乱葬散葬之间的矛盾

据调查,农民在进行土葬时,最多的是选择将遗体葬在田地,其次是村庄附近的山坡上。这种散埋乱葬既占用了良田沃地,又造成了区域性的视觉污染,导致墓区周围土地大片荒芜,土地闲置严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殡葬改革在农村地区的推行,农民开始意识到土葬占地会激化人地矛盾、制约村庄发展,影响村庄土地规模经营和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建设,所以,农民希望建有墓区进行节地式、规范化安葬,希望政府能够对散葬乱葬、“青山白化”现象进行规范化整治。但目前农村殡葬基础设施用地没有保障,大部分地方没有规划预留出殡葬改革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导致在建设农村公益性墓地时,还需要征收林地和土地,进一步推高了建设难度和建设成本;同时,由于现行的《殡葬管理条例》对违纪违规丧葬行为没有明确具体的处罚措施和办法,致使殡改执法部门采取的监督执法方式单一、成效轻微。

三、谋提升:提高我省农村殡改工作水平的“四种对策”

1.以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殡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强化资金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要持续加大对农村殡葬公共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公益性治丧场所等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增效殡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确保殡葬设施种类、数量、服务规模与当地群众殡葬服务需求相匹配、与殡葬改革推行相适应。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完善惠民殡葬制度。在省、市(州)实施惠民殡葬政策的基础上,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基本殡葬服务由政府供给的惠民殡葬政策,增加惠民殡葬项目,提高补助标准,扩大补助范围,推动惠民措施从救助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从阶段性服务向全程性服务延伸。三是强化市场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坚持“放管服”改革方向,鼓励、引导、规范社会资本以出资建设、参与改制、参与运营管理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殡葬服务行业,破解长期制约殡葬领域投融资的体制机制瓶颈,补齐农村殡葬服务质量供给短板。

2.以推广绿色环保葬式为重点,促进土地资源利用可持续化

一是全面推行火葬,实现“源头节地”。火化不仅可实现遗体的无害化,还可实现遗体体积的大幅度减量化,当前仍是最合理、也是国家积极倡导的遗体处理方式。我省农村地区要尽快实现由“保存遗体—保存骨灰”的革命性转变,切实提高遗体火化率,真正取得“源头节地”实效。二是大力推行集约化安葬,实现“集约节地”。集约化安葬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墓区的集约化,其次是墓穴的集约化。墓区的集约化,即埋葬地的集中,要加紧规划和建设农村公益性墓地,严禁散埋乱葬,逐步推进农村安葬集中化、规范化;墓穴的集约化,即减少墓穴的占地面积,要通过推行小型墓,杜绝大墓、豪华墓,禁止硬化墓地等方式来防止墓区土地消耗过快,确保墓区在循环周期内仍有地可用。三是积极倡导不占地葬式,实现“生态节地”。目前,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植树葬、花坛葬、草坪葬、壁葬、海葬甚至“生命晶石”葬等不占地葬式越来越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接受,但目前在我省农村地区还难以推广实施。我们不妨可采用折中的方式作为过渡,如遗体深埋地下不留碑头,采用可降解骨灰盒安装骨灰深埋不留碑头,这些方法不仅能达到节约土地的目的,也更容易为农村群众所接受。

3.以推进殡葬文化创新为抓手,促进殡葬文化建设现代化

一是要创作融于时代的殡葬文化精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殡葬文化精华,结合新时代要求,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殡葬文化精品,引导群众自觉抵制落后殡葬文化侵蚀,形成文明节俭绿色办丧新风尚。二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殡葬文化活动。依托农村新建墓区,大力开展集体追思、为逝者送行、集体祭扫等生命文化教育活动,震撼人的灵魂,帮助人们深刻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更好推进农村殡葬改革。三是要建设富有特色的殡葬文化设施。在建设农村公墓时,要注重融入文化元素,加强文化建设。比如上海的福寿园竖立了遗体捐献艺术纪念碑,成为倡导遗体捐献的重要文化设施;松鹤墓园将道路两侧为壁葬的千米长廊建成千米影雕文化长廊,运用非遗文化影雕展现了中华松鹤文化,成为我国公墓内最大的影雕文化设施。这些做法都为我省殡葬改革做出了良好示范、提供了宝贵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学习、效仿。

4.以推动政府主导责任落实为核心,促进殡葬改革工作高效化

一是强化法治理念,划明依法治丧底线。省级有关部门要加强殡葬法制的建设与研究,推进立法工作,完善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建设,在农村殡葬改革的政策制定上给予重点关注和支持;各级政府要以法制理念贯穿殡葬改革工作的全过程,确保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二是聚力监督执法,推动改革常态长效。各级政府要针对农村存在的散埋乱葬、“青山白化”、殡葬用品市场混乱、殡葬陋习等违法违规现象,整合殡葬执法力量,强化监管,从源头上遏制农村殡葬活动中不合法、不规范、不文明行为。三是加大宣传引导,树立文明殡葬新风。各级有关部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综合运用政策宣传、思想教育、乡规民约、道德约束、矛盾调处等多种手段,注重发挥村(社区)、红白理事会、基层老年协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和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参与殡葬改革,确保殡葬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